12月28日,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《東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(2020一2035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,規劃到2022年全市建設碧道總長度524.6公里;到2025年,確保累計完成不少於600公里碧道建設任務,力爭完成832.6公里。
最近十年,東莞向着美麗城市邁進步伐加快,某些原來髒亂差的鎮街已經變得整潔起來,特別是山山水水的打理,提升了城市品質。如今,《規劃》的通過和實施,碧道長度的延長,連接起山河湖海的脈動,與其他提升城市品質的舉措形成共振效應,必將再一次提升東莞生態環境的優美度,讓東莞的好山好水為城市品質的提升做出貢獻,讓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在東莞變為現實。
《規劃》提出,碧道規劃範圍為東莞市全域河流水系:東江干流、東江北幹流、東江南支流及三角洲網河流域、茅洲河流域、石馬河流域、東引運河一寒溪河流域以及掛影洲圍中心湧流域。可以預見的是,若是東莞圓滿地完成《規劃》設定的目標,那麼,東莞全域水系都將有着碧道的首尾相接,而碧道網絡的存在,又能讓五大流域實現遊覽線路的全連接,為東莞人享受水生活提供更為便利的硬件設施保障。未來幾年,親水的碧道生活將是東莞的新常態,提升東莞人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。
省水利廳專家表示,碧道建設是一個系統治理的綜合性生態工程,碧道建設要落實“5+1”思路,即:水資源保障、水安全提升、水環境改善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、景觀營造與遊憩系統構建和共建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的接駁。可見,碧道建設並非僅僅是水岸道路修建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,而是水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修復和改善。在我們身邊就有着鮮活的樣板——茅洲河,作為深莞界河,茅洲河流域居住着深莞兩市450萬人,多年的污染排放,讓茅洲河成為我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。2016年起,在省和深圳、東莞兩市的努力下,全流域的治污攻堅取得為人稱道的成就,而在治理重度污染的同時,碧道建設也在茅洲河兩岸展開。如今,“碧一江清水,道兩岸風華”,是茅洲河水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。
東莞正在推進治水攻堅戰,碧道建設要與東莞治水攻堅戰實現深度結合,攜手共進,讓碧道建設助力治水效果提升,從而更好地惠及市民生活,更有效提升城市品質。
文字:評論員 高劍
編輯:唐嘉駿